【資料圖】
8月23日,第二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中十部優秀青年導演原創劇目之一的肢體話劇《織娘》,在導演張穎的帶領下,于尼山圣境景區的室外回廊劇場順利完成了首演。
空曠的湖岸被演員、燈光、布匹與織布機占滿。遠處的山早已經與夜色融為一體,成為作品絕佳的黑色幕布。舞臺背水而建,緣水延伸,又因水而更有韻味。湖水正如織娘家里的藍色染缸,盛放著神秘的侗族風情。正如劇中所說,“侗族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給的。”小雅湖裹挾著自然靈氣,與《織娘》相互交融。
“這是一部干凈、治愈、有力量的作品。”張穎說。作品講述了一位貴州侗族姑娘——楊成蘭舍棄城市繁華,毅然決然回鄉創業,立志傳承侗族傳統的非遺織布染布工藝,并在歷盡千辛萬苦后終于成功并將侗族特色文化推廣到海外的故事。
在編創過程中,主創們以“振興農村創業”的大背景為取材基礎,著眼于侗族的特色民俗、生活哲學等文化元素,以主人公“蘭蘭”的故事作為線索,將文化元素、人物情感與創業故事巧妙穿插、緊密結合,打造出了極具侗族人文情感色彩的織娘創業故事。同時,作品將肢體語言與戲劇語言巧妙結合在了一起,提煉并加入了大量貴州侗族特色文化元素,通過肢體的美感和語言的魅力,通過多種藝術語言的交織,打造出了一個充滿意象美和豐富表現力的想象空間,讓文化、故事、人物和作品情感得到了生動鮮活的展現,將非遺文化、東方美學、民族風格以及當代“歸巢”青年的觀念與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
與傳統戲劇舞臺的概念不同,《織娘》將表演場地由劇場搬到了戶外,這也令作品與觀眾的距離變得更近。在演出中,觀眾不再受座位的限制,而是直接進入表演環境之中,成為表演本身的有機構成,可以多角度觀賞演出,身臨其境地感受表演的魅力,獲得沉浸式視覺心靈雙重體驗。
把作品放到這樣一個開闊的場地,對張穎來說,是考驗,也是機會。而第一次在自然景觀中表演的體驗也令演員劉亨深覺與自然的氣韻更加親近了些許,在心態上也更加舒暢,讓他感慨于藝術不僅只來源于生活,還來源于山川河流和大自然的氣韻。
此次來到尼山,劇組的成員們也都感觸頗深。制作人 楊笑舒雖是第一次來到尼山,但尼山深厚的底蘊和當地民眾的熱情令她十分感動,在獲得愉悅和舒暢心情的同時,她對《織娘》的演出也感到踏實與熟悉。而來自山東的潘依祎則因此倍感歸鄉之親切,期待著演出能讓家鄉的親人朋友們滿意歡喜。尼山恢弘、端莊、大氣的獨特魅力也令每一位主創都倍感自豪與榮幸。“文化需要我們這些后輩來傳承,有機會能在孔圣的誕生地演出是我莫大的榮幸!”演員岳昊霖難掩激動。
8月24日,《織娘》的第二場演出在回廊劇場繼續上演,劇組誠摯地邀請觀眾們到場體驗別樣的侗家勞作之旅,找尋屬于自己的五味十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