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思琦通訊員 哲思圖/通訊員供圖
為探索社區教育工作與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廣州市婦聯繼7月25日啟動“廣州市家庭教育骨干及社區教育工作者2023年賦能行動項目”后,緊鑼密鼓開展“家庭教育走進社區賦能活動”,于8月6日—8日分別走進從化區、越秀區和增城區,為三區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助力三區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升理論知識水平和專業服務能力。
【資料圖】
增智賦能,法律先行
此次活動邀請了廣州大學教育系主任、家庭教育專家曾小軍教授開講。曾小軍以《家庭教育促進法》為核心,深度解讀了家庭教育的家長責任、政府責任、學校責任、社會責任和協同育人機制,并且就“家庭教育突出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了總結分享,為從化區、越秀區和增城區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常見問題和服務指導成效給予了方向。
課程尾聲,曾小軍滿懷期望地說道:“對家庭教育要做到心中有愛、胸中有墨、肩上有責。”曾小軍的課程,讓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作為對社區家庭提供直接幫助的工作者,要對社區求助者用心傾聽,真誠溝通;要深耕專業知識,做科學家庭教育觀的傳播者。
個性化研修,沉浸式體驗
據悉,為滿足不同區屬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成長需求,切合各區家庭子女年齡段的教育需要,活動特設了個性化深度研修環節,通過組織既是工作者又是母親的雙重身份者參加活動,使其對如何破解家庭問題,做好指導服務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和領悟。
在從化區專場、增城區專場,面對“如何應對電子產品和網絡時代帶來的親子挑戰”的問題,正面教育講師李偲開啟了一場特別的“頭腦風暴”“親子博弈”活動。在母親和孩子站在不同視角看待電子產品,不斷輸出“利我金句”的互動下,李偲從心理學角度,引用豐富的現實案例,給出了專業意見:有效督促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采用正向溝通方式,給予孩子正向評價和關注。
增城區專場還提出“怎樣科學安排孩子的寒暑假生活”這一問題。天河區骨干教師潘秀瓊讓工作者們體驗了一把“家長權威語言”下本能的“不適”和“逆反”?;诖?,大家一致否定了“給孩子命令式的假期安排”。經過群策群力,潘秀瓊總結了假期安排的三階段:“散養”式親近自然;“圈養”式查漏補缺;“收心”式做好準備。工作者們從中領悟到:三階段的實施,不僅需要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需要借助慣例表的規劃制作和時間管理工具,也需要和善而堅定地有效跟進執行。
在越秀區專場,研修中提出:孩子總是“一錯再錯”,究竟是為什么?在工作者的“訴苦”聲中,秦茵茵老師帶動工作者自我反省、自我剖析,循序漸進指引工作者們意識到孩子的適齡行為和成長需要得到家長的理解、引導和支持,家長眼中的孩子犯錯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錯”。擔任家庭教育工作的社區人員在這個過程中基本掌握了對家庭問題展開柔性診斷和指導的方法,同步也解決了學齡兒童教養的困惑和焦慮。
面對孩子成績起伏,父母如何當好“定海神針”?在越秀區專場,面對這一問題,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樂燕霞以有趣的游戲帶領工作者一起探尋“神針”,了解“神針”和運用“神針”,即“覺察、接納和行動”,覺察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的渴望、賦能孩子的自我,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提供給孩子積極的反饋和肯定。在場的社區家庭教育工作者對掌握“神針”欣喜不已,對從事社區家庭教育工作充滿信心和干勁。
“家庭教育走進社區賦能活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廣大家庭教育工作者將所學所思所想所得轉化為行動力。接下來,“家庭教育走進社區賦能活動”將陸續在其他區開展,“以點帶面”,提升廣州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水平,為更多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及家庭教育社區工作者增智賦能,聚力引領家庭教育高質量建設和發展。(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陳倩校對 | 朱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