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增收”的目標,積極探索“一地兩收”種植模式,應用“農作物套種復種”“稻蟹共生”等農業新經驗、新模式、新路徑,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種植效益,助力農業增產、增效、增收。
【資料圖】
稻田里共生?種養變雙贏
近日,記者來到神木市高家堡鎮喬岔灘村,村民劉連軍正在稻田邊查看今年的稻子和蟹苗長勢情況。他說:“我們采取稻田養蟹,可以一田兩用,還提高了蟹田大米的品質。目前,共種植了600畝,預計今年水稻畝產可達1200斤。”
為了種出好大米,劉連軍購置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和先進的機械設備。為了養出好的螃蟹,他從外地進回蟹苗,放入暫養池養殖一段時間,然后分批投放到稻田里。劉連軍說:“從六月中旬開始往稻田里投放蟹苗,現在已經長到一兩左右,今年共投放了蟹苗6000斤,預計今年可產成蟹1.2萬斤左右。稻蟹共生,循環養殖,可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稻蟹雙贏’,畝產綜合收益可達2000元左右。”
劉連軍計劃下一步,繼續擴大種養殖規模。同時,針對有意向發展稻蟹養殖模式的農民,傳授他的技術及管理經驗,助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一茬變兩茬?人勤收獲豐
時下,正是夏玉米采收季節,神木市馬鎮鎮盤塘村的村民忙著采摘,將新鮮的玉米銷往市場。穿梭在玉米地里的村民劉慧平告訴記者:“今年玉米個頭大,顆粒飽滿度、品相、產量都很好。”
據悉,近年來馬鎮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導村民改變種植習慣,從單一的“一年一茬種到頭”逐步轉變成“一年變兩茬,收入翻一番”的種植模式,鼓勵村民在夏收完后種植秋白菜,通過倒茬改善土壤條件,確保農業增產增收。
村民通過政府引導,巧打時間差,讓土地實現效益最大化,農戶實現“一年兩收”的雙重效益。劉慧平說:“我們都是玉米收完以后種大白菜,玉米一畝地可產3000多根,按一根一元賣,可收入3000多元。大白菜能產一萬多斤,一斤按照市場價0.5元賣,一畝地能賣5000多元。一年種兩茬,一畝地能收8000多元。一年種三畝地,能掙2萬多元。”
近年來,神木市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惠民政策促動等形式,積極引導農戶通過“一地兩收”的模式種植,促進產業多元化發展,不僅增加了土地的產出效益,還走出了農民增產增收的新途徑。
文/圖?王彩榮??本報記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