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經歷了在受理、審核、過會、上市熱之后,我們寫過一篇新三板企業沖刺北交所IPO的輔導上市潮。
一年過去了,三板奔赴北交的企業數量和質地,有變化嗎?以及有哪些Pre-IPO個股值得我們提前留意?
新三板:輔導上市企業數量驟減,質量提升
(資料圖片)
以啟動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時間為準,根據犀牛之星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截至7月底,新三板內啟動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的企業為55家,和去年同期相比的148家相比,申報熱情似乎下降了不少。
這種啟動輔導上市企業數量驟減的情況,是不是就說明了新三板企業對北交所上市的興趣大幅下降呢?
更細致的從月份的同比變化看,最明顯的變化在1月,啟動北交所輔導上市的企業數量差了將近7倍,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北交所剛開市市場較火熱影響。
2022年的1月是北交所剛開始行情最好那會,三板公司啟動北交所上市的輔導熱情自然高漲;2023年的1月是受到前兩個月新股連續十幾連破發的影響,自然申報熱情極低。
且很明顯的,除了1月以外,后面幾個月的企業數量同比差距明顯變小了,綜合差距大有很大原因是北交所初開板放大了中間的差距。
所以總的來說,今年啟動北交所輔導的企業沒有去年的多,既有去年北交所剛開市人氣較高的原因;也有今年春節前北交所行情持續冰冷持續破發的原因。
另外,從啟動輔導上市的企業質地情況來看,數量雖然下降的,但質量是明顯上升了。
從今年這批擬IPO的企業來看,不管企業的體量,還是企業的成長性,能夠看得出來明顯高于去年整體的平均水平。
從這個數量下降,但質量上升的反比變化看,北交所的優質擴容顯然發揮的成效顯著。
另外,今年新三板啟動北交所上市輔導的企業中,我們整理了這幾家近年來綜合表現不俗的企業,為各位參考:
四板直通新三板政策預出臺,為高質量擴容鋪路
最近,北交所內的新股蓄水池“新三板”有了新動作。在8月4日晚,新三板的運營主體全國股轉公司官網發布了《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公開轉讓并掛牌審核指引——區域性股權市場創新型企業申報與審核(試行)》。
什么意思呢?
根絕北交所官網和全國股轉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指引》明確了四板企業申請新三板掛牌的兩種便利機制,為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路徑。為新三板的擴容再增快捷通道,推出公示審核和綠色通道機制,助力三四板制度對接更順暢,提高符條件的企業數量及申報掛牌的效率。
換句話說,就是打通三板和四板兩個市場,逐步實現新三板與全國35個四板市場的融通發展,層層遞進,實現四板為三板蓄水,三板為北交蓄水,盡可能的為北交所“優中選優”的吸納好公司。
據悉,北交所和全國股轉公司下一步會按照中國證監會統一部署,持續深化與四板市場的深層次、全方位合作對接,具體的實施時間暫時沒有明確,但估計最快也要明年了。
這波急劇下降的輔導企業數量和恰逢其時出現的三四板打通政策,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監管層持續監督下發現的問題對策,只能說提出的時機卡得很好。
結語
北交所擬IPO企業的數量下降但質地上升,是好事還是壞事?
從優質擴容的情況來看,好事一樁。開板至今快兩年了,大家也能看出來傳統行業的傳統企業在北交所交易量極差的事實,有門檻對北交來說不是壞事。
后續申報北交所的公司有沒有希望出現一些更具有科技含量,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較大體量的公司?
答案大概還是需要在制度的推進中,緩慢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