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文章指出,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完整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夯實實體經濟基礎,筑牢國家安全發展的根基。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深刻重塑,對我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戰。世界產業鏈供應鏈正從鏈條高度集中、地區跨度大、全球布局單一化向分散集中化、局部區域化、多元的區域性布局轉變。同時,全球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破壞,俄烏沖突造成的國際能源與糧食危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近岸化、友岸化發展,印太經濟框架進一步推動了這種發展的區域化演繹。
這種背景下,雖然我國連續多年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在產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產裝備、先進工藝設計、先進基礎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短板,迫切需要從多方面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而這需要我國在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韌性和創新性上下足功夫,并辯證地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
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大者愈大”,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產業鏈的完整性,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鏈的完整性,能有效避免產業鏈的整體性中斷風險,同時也為進一步的“強”提供了堅實基礎。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既包括橫向各產業鏈相似環節的門類齊全和品種豐富,也包括縱向產業鏈各環節的一體化,我國在某些產業鏈高端環節競爭力有待提升,或者在某些高端產業鏈上還需要進一步縱向發展完整產業鏈。
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完整性一樣重要。供應鏈韌性一般被定義為“供應鏈受到干擾后能夠恢復到原狀態或者更加理想狀態的能力”。在實踐層面,既有國家整體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宏觀考量,也有產業領域的中觀和企業內部的微觀考量。韌性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一般分為供應鏈中斷發生前的主動策略和供應鏈中斷發生后的被動策略。前者例如供應鏈整合、鏈條內企業或鏈條間企業的信息共享等;后者包括組建應急響應團隊、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等,二者缺一不可,但主動策略顯而易見更加重要。實際工作中,在宏觀層面,鍛造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需要更多的國家力量的介入。
在完整性和韌性的基礎上,還要更多地培育產業鏈的創新帶動能力。第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主要是以新技術和新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成長潛力巨大的產業。這需要政府與市場兩只手相互配合,才能將潛力變為現實的產出。目前我國在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7大領域開始著力培育新動能。第二,構建創新鏈。企業的主動性更加凸顯,一般是大型企業為了避免生命周期的衰落,在產品周邊拓展空間后所產生的新的增長曲線。從這一點考慮,需要我國產業鏈的頭部企業主動作為,實現從龍頭企業到“鏈主”的蝶變。
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韌性和創新性是矛盾與統一相結合的關系,需要我們辯證看待并處理好這些關系。完整性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基礎,起奠基作用;韌性是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基本保障,適當地踩一下“剎車”有助于行穩致遠;創新性會對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形成支撐和推動功能,最終實現我國的高質量發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因為韌性有時意味著部分效率的損失;在完整性與創新性上也存在“機會成本”的選擇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世界經濟格局正深刻重塑,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我國將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的基礎上,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以上為犀牛之星轉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