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牌,一個牢靠的利好標志,在近期頗為冷淡的北交所中同時出現了兩次,6月16日,北交所內的歐普泰(836414)、海希通訊(831305)分別被私募機構和上市公司舉牌。
(資料圖片)
其實之前北交所并不是沒有過公司被舉牌的事,但是從舉牌機構來看,前面兩次舉牌基本都是私募機構,但被公司舉牌在北交所是首次。
市場對機構舉牌北交所公司的反應,是否如滬深中的公司一樣,對被舉牌公司的股價而言有明顯的推漲作用?
而再現機構和上市公司舉牌,是北交所抄底反彈的信號嗎?
北交公司舉牌史
截至目前,包括16日同時發生的兩家舉牌公司,北交所共計已經出現了四次公司舉牌:
舉牌機構類型集中,基本都是資管、私募機構,唯一一家非機構為辰隆控股集團。
其中的非機構控股集團,辰隆控股集團主營業務涉及實業、產業園、投資三大板塊。官網數據顯示,集團目前還控股了1家深交所上市公司和1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參股1家上交所上市公司和1家深交所上市公司,控(參)股共計20+企業。
從舉牌方式看,四家公司的舉牌方式都不一樣,基本都為市場比較關注的主動舉牌。
就舉牌作用情況看,微創光電是轉讓力度和作用最大的,流通股比例最低的企業,被舉牌股本占比23.08%最高,為單一第一大股東,且就定增股鎖定日期看,24個月的股份限售期,舉牌維穩的利好作用是幾家公司中最大的。
市場對機構舉牌北交所公司的反應,是否如滬深中的公司一樣,對被舉牌公司的股價而言有明顯的推漲作用?
先看前面舉牌的兩家公司,公告舉牌后在二級市場的量價交易情況,此外公司本身舉牌增發后的業務拓展情況如何?
1、生物谷(833266)(舉牌為虛,占用資金為實)
生物谷在北交所上市后吃相難看,財務內控和實控人誠信度等情況都非常糟糕,去年6月連收3封問詢函,包括并不至于提到股東違規資金占用、商業賄賂、經營業績等問題。
所以雖說是北交所首例舉牌公司,但值得借鑒和參考的舉牌作用幾乎為0,原因就在于舉牌只是煙霧彈,本質上是一次公司操控占用資金的違法行為。
2、微創光電(430198)(增發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鎖定期24個月 暫無實際性措施支持公司發展)
湖北交投是湖北省資產規模最大的省級國資平臺,旗下根據不完全統計將近三百家企業,業務覆蓋范圍極廣。
2022年5月湖北交投與微創光電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11月18日完成了對公司的戰略投資,戰投舉牌前后公司在二級市場內沒有明顯的量價變化。
業務協同進展上也暫時沒有什么明顯見效,官方給出的原因是”湖北交投集團體系中之前主要從事自主產品研發生產的科技型企業極少,公司在加入后是對集團產業鏈的一個延伸和補充,但也因此缺少可直接套用的融入模式,需要一些時間和實踐去形成新的融合模式;加上高速公路行業項目的推進流程比較復雜,周期較長,季節性特征明顯,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豐富,集團賦能公司的成效會逐一顯現出來。
總結過去的案例,首先就舉牌公司數量看,本身基數就比較小,可參考內容不多;加上兩家公司出于各種原因,更導致了舉牌并沒有對上市公司起到明顯作用,幾乎沒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一天兩家舉牌,可以看做反彈的信號嗎?
1、歐普泰(二級市場被戰投機構舉牌)
今年以來晨鳴資管一直持續在歐普泰內買賣,進出之間對5%這道防線一直控制的比較到位,作為該股的戰投機構買進賣出活躍一下交投也合理。
6月15、16兩天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方式對歐普泰進行了增持,總計增持股份達3.2萬股,增持比例為0.0480%。
買入后加上前面買入積累的份額,晨鳴資產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數量變為334.51萬股,持股比例為5.02%。
剛好事超過5%的一點點的曖昧占比份額,官方公告解釋誤操作導致買超5%的占比份額,因此沒有及時披露。
不知道各位對這個說辭有什么看法,畢竟從買入機制上看,一次性多買了幾萬股觸及舉牌線,買入過程是會給到相應的提示,來確認和提醒買方持股比例情況的。
結合6月26號歐普泰的股票解禁公告,似乎舉牌的原因更是要在解禁股票前穩定股價和短線炒作一番。
但這次舉牌的短線刺激屬實有限,歐普泰在北交所內的反應,舉牌后從價格到成交量看都不強烈,沖的不高回落的倒挺快。
另外同一天海希通訊的舉牌,協議轉讓引進新股東,擬進軍新行業似乎在場內的水花更大些。
至少從二級場內的表現看,舉牌后海希通訊在價格和成交量上都發生質的變化,走勢截止目前是沖高回落的情況。
雖然舉牌后似乎也沒引進什么新資金進場,但對比前面三家舉牌公司幾乎都沒濺出什么水花的情況,海希通訊的情況已經算是矮個拔高。
公告顯示,舉牌方辰隆數字此次增持是基于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認可以及對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判斷進行的戰略投資。擬通過協議轉讓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方式,引入認可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投資方,并通過投資方引入碳化硅模組模塊及儲能等新能源業務。
至少從二級場內的表現看,舉牌后海希通訊在價格和成交量上都發生質的變化,走勢截止目前是沖高回落的情況。
市場觀望情緒強烈主要公司業績下滑嚴重加上實控人減持力度極大,上市一年半實控人女士持股從57.86%降至21.92%,近期的業務拓展路徑基本上都是以出讓股份換發展。
所以與其說是舉牌,看起來更像是辰隆數字在借殼海希通訊。
結語
從兩家公司的市場表現來看,這波集中舉牌說是反彈信號可能還是操之過早,畢竟基本沒有激起太大的交投熱度,老資金反應平平,也沒出現新增資金進場。
經過選擇的例子不能成為任何有價值的概括。所以我們在討論過去的例子,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作為一種發生過的現象,作為我們了解板塊的輔助工具。
舉牌這一短線刺激利器在北交所這幾家公司的試驗見效力度和持續性幾乎為0。
說到最后還是長線價值在做作用,就如4家舉牌公司,只有看似以碳化硅業務借殼的海希通訊勉強有些動靜,要在北交所掀起波瀾,最終還是要看公司業務未來的成長性。